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戏剧与传媒学院联合推出的“剧场里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反诈主题原创情景剧《“亲情”来电》,凭借深刻的法治内涵、生动的艺术表达与鲜明的思政导向,成功斩获徽省第十届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大中小学法治情景剧比赛高校(含高职)组优秀奖。该剧以“提升全民反诈意识,筑牢法治安全防线”为核心目标,依托戏剧艺术的感染力与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创新“艺术演绎+价值引领”教学模式,探索思政教育、法治教育与现实题材艺术创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成为高校以艺术载体践行“学宪法讲宪法”理念的典型范例。

创新实践:以戏剧艺术激活法治思政新场景
《“亲情”来电》以现实中高发的“亲情绑架诈骗”“虚假赛事诈骗”为原型,通过三幕剧的叙事结构,生动还原诈骗团伙设计骗局、老人与家庭陷入危机、理性应对避免悲剧等关键场景。剧中,安徽艺术职业学院20余名学生演员以细腻的表演,刻画了诈骗分子的狡猾贪婪、受害者的焦虑无助、理性应对者的冷静清醒,尤其是“诈骗团伙诱导学生录音”“剧情反转”等片段,通过极具张力的舞台冲突,让观众直观感受诈骗陷阱的隐蔽性与危害性,为后续法治解读与思政引导奠定生动的现实基础。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思政教师深度参与剧目创作与价值挖掘,将“学宪法讲宪法”理念融入剧情设计与内涵解读。在剧目打磨阶段,团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法律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公民信息安全的保障条款,结合“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功能作用,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象的舞台情节;同时,通过角色行为与剧情走向,传递“公民财产权受宪法保护”“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观念,让戏剧不仅成为艺术呈现的载体,更成为“看得见、悟得到”的法治思政课堂。
协同合作:构建“艺术创作——思政解读”全链条教学体系
此次合作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戏剧与传媒学院协同合作,组建专项团队,以“学宪法讲宪法”比赛要求为导向,形成从题材调研到剧目成型的全链条协作机制。创作初期,团队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搜集安徽省内高校反诈相关报道与案例分析,梳理“虚假赛事诈骗”“亲情勒索诈骗”等高校师生高频遭遇的骗局类型;另一方面对接学校安全管理处,搜集安徽省内高校真实反诈警示案例,如学生因轻信“配音比赛初试”泄露信息、教职工家属遇“亲人被绑架”诈骗等事件,让剧本创作贴合高校生活实际。
剧本打磨阶段,两院分工协作、深度融合:戏剧与传媒学院教师聚焦舞台呈现,结合《“亲情”来电》的三幕剧结构,通过“诈骗团伙据点”“家庭场景”等场景设计、角色性格刻画及灯光音效搭配,强化剧情感染力与代入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则将法治思政元素融入创作,围绕《刑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条款,结合“公民财产权受宪法保护”的核心理念,把抽象法律知识转化为剧中“识破骗局拒转账”“普及反诈APP”等具象情节。同时建立“双向反馈”机制,戏剧教师优化艺术表达,思政教师把关法治内涵,让剧目既具艺术观赏性,又有扎实思政内核,为斩获比赛优秀奖筑牢基础。
价值引领:以优秀作品赋能法治思政与社会治理
此次创排情景剧《“亲情”来电》,充分发挥了学校各专业优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尝试,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治理的使命担当。在“活态思政教育”方面,剧目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反诈理念转化为具象的舞台场景,为高校开展“法治思政课”“安全思政课”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案例,后续计划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社区反诈宣传等场景,让“剧场思政”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在“青年价值引领”方面,参与创作与演出的学生通过调研、排练、互动,不仅提升了艺术专业能力,更深刻理解了“青年应主动参与社会反诈工作”的责任——剧中饰演“程警官”的学生表示:“通过演绎民警角色,我真切感受到反诈工作的重要性,未来会主动向家人、朋友普及反诈知识,做反诈宣传的‘青年使者’。”

此次创排实践,是高校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服务社会现实需求的生动写照。通过将“反诈”这一社会热点与戏剧艺术、思政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载体,又强化了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艺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全民反诈工作注入了高校力量。(黄谊拉)